近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簡稱《規劃》)。據悉,《規劃》分為勘探與開采技術、加工與轉化技術、發電與輸配電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4個重點技術領域,提效優先的原則貫穿始終。這是國家能源局成立后發布的第一部規劃,也是我國第一部能源科技規劃。 《規劃》在上述4個重點技術領域中確定了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繪制了實現發展目標的技術路線圖,并針對重大專項中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規劃了37項重大技術研究、24項重大技術裝備、34項重大示范工程和36個技術創新平臺。 新能源自主科技攻關 雖然我國的能源科技水平已經有了顯著提高,但核心技術仍然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例如,主要關鍵技術和設備依賴國外;適合我國復雜地質條件的煤層氣和頁巖油氣勘探、開采與利用技術體系尚未形成;風電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控制系統、葉片設計和軸承等關鍵部件依賴進口等。 為此,《規劃》提出,到201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突破能源發展的技術瓶頸,提高能源的生產水平和利用效率,在能源勘探與開采、加工與轉化、發電與輸配電以及新能源領域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和裝備上實現自主化,部分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頁巖氣、大容量高電壓輸電、核能、風電等領域受重視 在勘探與開采技術領域方面,將完善復雜地質油氣資源、煤炭和煤層氣資源綜合勘探技術,形成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核心技術體系及配套裝備。 在加工與轉化技術領域方面,突破超重和超劣質原油加工關鍵技術,實現煉油輕質油回收率達到80%。自主開發煤炭液化、氣化、煤基多聯產集成技術以及特殊氣質天然氣、煤制氣和生物質制氣的凈化技術等。 在發電與輸配電技術領域方面,實現大容量高電壓輸電關鍵技術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化,提高電網輸電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在智能電網、間歇式電源的接入和大規模儲能等方面實現突破。 在新能源技術領域方面,消化吸收三代核電站技術,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堆型和相關設計、制造關鍵技術;掌握6兆瓦~10兆瓦風電機組整機和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實現海基和陸基風電的產業化應用;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發展100兆瓦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種太陽能集成和并網運行技術等。 提前布局長遠目標 據悉,《規劃》將通過各地能源主管部門、科研機構和能源企業等共同落實完成。 《規劃》提出,各地能源部門等方面要結合《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提出的重大技術研究和重大技術裝備項目,選擇并確定重大能源試點示范項目。優先核準自主創新和裝備國產化較為完善的重大示范項目,制定相應的措施和辦法。利用稅收及首臺(套)設備優惠政策,鼓勵技術創新,積極推進示范工程建設。 同時,《規劃》將已具備一定基礎且在“十二五”期間能夠實現產業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為主要任務,部署未來10年內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如700℃超超臨界機組、高溫高強度材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示范工程、大規模儲能等。 除此之外,《規劃》還就上述四領域提出了2020年我國能源科技發展目標。例如,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壓水堆示范電站;風電機組整機和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展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分布式、間歇式能源系統,光伏發電成本降低到與常規電力相當;開展多塔超臨界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研究,實現300兆瓦超臨界太陽能熱發電機組的商業應用;實現先進生物燃料技術產業化和高值化綜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