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液壓鍛錘
|
采用智能測控技術,控制鍛件鍛打過程中打擊能量的合理分配及優化打擊步序。
|
模鍛錘、自由鍛錘和蒸空模鍛錘的改造和更新。
|
綜合能源利用率65%,程控液壓模鍛錘與蒸汽模鍛錘相比可節約能耗75%。
|
以5t程控液壓模鍛錘為例,設備投資需500萬元。
|
50萬元/年
|
5~6年
|
目前普及率40%;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80%。
|
精密剪切技術
|
采用約束剪切原理和純剪切技術,通過對被剪切棒料施加徑、軸向約束力,實現高精度剪切,提高剪切效率。
|
大批量鍛造生產金屬棒材的下料工序。
|
與鋸切方法相比,每萬件節約鋸口損耗材料15000mm;節約電耗10%~15%。
|
以S-Q45-220A為例,設備投資需29萬元。
|
12萬元/年
|
4~5年
|
目前普及率5%;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40%。
|
前上料短行程鋁擠壓技術
|
改變傳統擠壓機供錠方式,縮短非擠壓周期時間,優化擠壓工藝流程。
|
所有單、雙動臥式前上料短行程鋁擠壓工藝。
|
與傳統的擠壓機相比,降低電能消耗15%;材料利用率提高3%~5%;成品率增加3%~5%。
|
以75MN擠壓機為例,設備投資需4000萬元。
|
500萬元/年
|
7~8年
|
目前普及率20%;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50%。
|
精密沖裁成形技術
|
采用三向壓應力提高材料的塑性,以零件精沖加工取代傳統的機械加工方法,減少加工工序,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
|
板材的精密沖裁,批量、連續生產。
|
與普通沖裁相比,可節約后續加工的能源消耗。
|
以6500kN精沖生產線為例,設備投資需500萬元/生產線
|
100萬元/年
|
7~8年
|
目前普及率20%;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50%。
|
高效率空氣自身預熱燒嘴
|
燒嘴采用多級混合燃燒原理,燃燒充分且火焰溫度低。燒嘴內裝高效率空氣換熱器,換熱器結構為內外高密度翅片結構,將助燃空氣預熱到500℃~700℃(根據不同爐溫),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
燃氣熱處理爐及加熱爐
|
與采用普通燒嘴同類爐子相比,節能15%;減少NOX排放量50%。
|
4.5萬元/對
|
5000元/年
|
半年左右
|
目前普及率10%;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70%。
|
非調質鋼在鍛件中的應用
|
采用非調質鋼生產鍛件,通過增加坯料及鍛件溫控裝置,有效控制加熱溫度和鍛后冷卻速度,省去鍛件熱處理工序。
|
汽車發動機、底盤等鍛件,其它機械零件。
|
與鍛件調質熱處理相比,節能1000 kW·h /t-鍛件;減少污染排放量30%~35%;縮短生產周期20 %左右。
|
5~30萬元
|
2~5萬/年
|
1年左右
|
目前普及率
<10%;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40%。
|
多工位高速精密成形技術
|
基于多工位高速壓力機、自動化裝置和模具的集成技術,實現鍛件高速精密成形。
|
大批量鍛件生產。
|
與普通鍛壓設備進行溫鍛成形相比,節能40%;節材30%;減少后續機加工時間30%;生產效率提高60%。
|
以20MN五工位全自動溫鍛生產線為例,設備投資需8000萬。
|
100萬/年
|
6~7年
|
目前普及率1%;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15%。
|
鍛造模擬技術
|
通過有限元模擬軟件,確定成形過程中的模具/工件界面和邊界條件,預測材料的流動、熱傳遞、變形力、模具應力,實現坯料尺寸、設備選擇和模具設計的優化。
|
新產品開發及產品的持續改進,提高模具壽命。
|
與不采用計算機模擬方式相比,節能10%~20%;材料利用率提高10%。
|
32萬元
|
1萬元/年
|
1年
|
目前普及率5%;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60%。
|
冷擺動輾壓成形技術
|
通過擺輾機擺動對金屬坯料表面部分接觸使金屬充填模型,成形精密復雜鍛件,與普通鍛造相比,成形工藝力僅為5%~20%。
|
齒輪與齒條、同步環、法蘭、轉向節套筒、球籠、高強度螺栓、異型桿件等零件的擺動輾壓成形。
|
與普通鍛造工藝相比,材料利用率達75%;比熱鍛件節省后續機加工工時1/3左右。
以導磁體為例:擺輾件可節省40%的原材料。
|
以國產2000kN擺輾機為例,設備投資需40~50萬元。
|
5萬元/年
|
2~3年
|
目前普及率1%;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5%。
|
電動螺旋壓力機
|
采用電機、螺桿傳動方式,實現滑塊的往復運動和實行鍛擊工序。采用特殊設計的異步電機和直接轉矩控制技術,實現打擊能量準確控制。
|
模鍛生產線改造和更新。
|
與摩擦壓力機相比,節電20%以上。
|
以10MN電動螺旋壓力機為例,設備投資需200萬元。
|
5~8萬元/年
|
1~2年
|
目前普及率5%;
“十二五”預計推廣比例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