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鑄造和鍛壓機械兩個分會理事會上,鑄、鍛機械分會理事長劉家旭表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精辟地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我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制造技術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產品以低端為主;制造過程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而這些問題在我國鑄造和鍛壓行業尤為突出。我國與德國、日本等國外先進制造國家相比,各個門類的設備普遍落后,例外寥寥,有目共睹。 存在三大不足 劉家旭指出,從行業“十一五”發展狀況分析,不足之處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 其一,有而不精,大而不強。鑄造機械、鍛壓機械傳統上被認為是簡單粗放的設備,使用環境也遠差于其他機床。盡管已有相當數量的產品水平高、制造精細的鑄造設備、鍛壓設備乃至成套生產線,依然難以改變其進入門檻低、制造粗放的現狀。我國鑄造和鍛壓機械行業依然長期存在著規格品種基本齊全,但中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缺乏的狀況。這從2010年我國鍛壓機械進出口數據中得以證明:進口是出口的3.3倍,進口數控鍛壓機床是全部出口的1.78倍。鑄造機械的進出口對比也如出一轍。這反映了市場對中高端產品需求明顯增加,也反映出國產中高端產品在技術水平、產值上都存在明顯不足,無法在產品質量、技術指標、用戶服務等方面滿足用戶需求。 對中小規格、普通型的產品我們僅僅解決了有無的問題,高檔產品仍然依靠進口;在大、重、特型設備方面,問題則更加凸顯。我們國產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到57%,但這個占有率數據構成大部分是低檔數控機床,屬于中高端的部分比例較低。 對比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大型自由鍛液壓機和中信重工與德國合作生產的185MN自由鍛液壓機,不光技術指標跟不上,軟硬件兩方面都有差距。我們欠缺很多深層次的技術,比如,該液壓機和鍛造操作機程控聯動技術。 其二,創新能力差,技術進步滯后,資源消耗大,產品附加值低。總體上來說,我國鑄造機械、鍛壓機械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在技術創新投入和擴大產業規模之間,眾多企業更愿意選擇后者。在一個市場需求旺盛的環境下,擴大產業規模可以獲得短期效益,但不一定有長遠效益。這種短期行為傾向既有企業自主沖動,更有地方政府的推動。由于企業管理落后,雖然我們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比國外多,但我們的產品綜合性能差、可靠性差、壽命周期短、外觀粗糙,只能靠低價競爭。質量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根本談不上產品附加值。配置相當、主要功能基本相同的國產設備價格僅是德、意、日等國同型產品價格的1/3~1/2;盡管我們心有不甘,但國外產品在精度、可靠性、設計深入周全、做工精細等方面的確技高一籌。 在高端、特型產品方面,歐美、日本等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由于企業管理能力差、人才缺乏和對人才戰略重視不夠,我們基本上處于模仿或模仿再創新階段,自主創新能力很低,原創性技術嚴重缺乏。 其三,重規模輕內涵,重硬件輕軟件,重“能做”輕“做好”。近些年來,我國鑄造機械和鍛壓機械行業持續高速發展,大多數行業企業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而伴隨高速發展,企業最普遍的特點就是經營規模迅速擴張,并且成為了一種行業企業的“發展慣性”。不少企業規模越做越大,卻忽視了企業的內涵發展與建設。與過去相比,我們確實能做許多過去做不了的設備,比如一些大規格、大噸位的產品,一些多工序復合的產品等。但這些產品真正達到高精尖水準的還不多,大部分產品僅僅停留在“能做”的初級階段,距離“做好”和“做出特色”還有較大差距。我們片面重視制造能力等硬實力的擴張,而一定程度上忽視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運作能力、管理能力和文化內涵等軟實力的建設。在產品開發上,重有形的功能和規格指標的實現,忽視無形的技術附加值建設;在產品制造上,重有形的裝備能力建設而忽視知識積累、工藝提升和穩定的質保體系建設;在市場開發上,重視訂單實現而忽視用戶服務、用戶體驗及用戶增值服務。所有這些,正是制約行業中高檔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市場不容樂觀 2010年,大重型機床市場熱度率先降溫。而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內機床工具市場明顯整體回落。從行業統計數據看,盡管由于慣性原因,行業整體產出和增長水平仍然處于高位,但已表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最突出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產成品庫存上升幅度較大(至8月末,全行業產成品庫存增加21%,其中金切機床增加24%,鍛壓成形機床增加34%);二是企業新增訂單顯著下降(8月份同比下降51%,環比下降35%)。而在國內市場需求下降的同時,一些國外競爭對手推出高性能低價格產品,其戰略意圖正是針對中國市場和中國的競爭對手。因此,無論目前情況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過去依賴的主要發展優勢都將逐步消失和弱化,這將逼迫我們必須下決心做出戰略調整。 從我們目前得到的一些情況來看,鍛壓行業企業中,有些因中小型、普通型機床市場阻滯而受較大影響,有些因出口受阻而陷入困境,有些則因產值數控化率較高、產品市場主要面向國內而暫時相對平穩。但總體上,行業企業普遍面臨新增合同額下滑及資金緊張局面。 由于我國前期四萬億元拉動內需產生的一定提前消費,國際市場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一些國家出現的政治動蕩,美國為解決債務問題而采取的貨幣政策使全球通脹壓力的增大,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初見成效等諸因素影響,使得我國機床行業市場在經過近兩年的高速增長后,從今年開始出現增速趨緩跡象。 目前行業人士都在關注世界經濟是否“二次探底”的問題。而若再次出現危機,各國政府再次大規模救市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而我國經濟增長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目前這兩方面的增長動力已經明顯下滑。可以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宏觀經濟增長將會減緩,隨之機床工具行業的需求增長也將趨緩。 在增長速度回落和全社會調結構、轉方式雙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市場需求結構正在加速升級。這一趨勢將使得原本中高端市場需求不能滿足、中低端市場產能過剩的產業結構矛盾愈加突出。調結構、轉方式迫在眉睫。 面臨嚴峻挑戰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行業企業將面臨新一輪的嚴峻挑戰。企業生產成本和各項費用已經或將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原材料價格上漲。截止到今年8月,黑色金屬材料類上漲11.6%,燃料動力類上漲11%。二、勞動力成本上升。最近兩年來我國勞動力報酬處于上漲趨勢,進一步壓縮了企業利潤;三、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存在。匯改以來人民幣已經升值30%以上,而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有可能達到4%~5%。面對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利率、匯率大幅波動壓力,企業承接大單、長單的預期進一步減小。四、企業財務費用增加。今年以來,央行已連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中小企業貨款利率普遍上浮,貨款難度進一步加大,企業資金鏈經受嚴峻考驗;五、產成品資金占用增大。產成品資金占用和應收賬款同時大幅上升,加劇了企業資金困難。據分會得到的信息,用戶推遲提貨,或要求合同延期的情況已有發生,甚至有的用戶不惜損失定金而終止合同。這些情況都加重了企業的資金積壓。 汽車行業是機床行業的最大用戶,其每年的機床工具消費額約占機床工具行業總消費額的40%。從某種程度上說,汽車行業是機床工具行業經濟形勢的晴雨表。 我國汽車市場經歷了連續十年年均25%的增長,特別是2010年“爆發式”增長后,今年開始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累計到8月份,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186萬輛和1198萬輛,同比僅增長3%和3.3%。據汽車協會有關人士的預測,今年全年汽車銷量將比去年增長5%。這一數據與之前的年均增長25%形成了明顯對比。 除了汽車工業,高速鐵路建設也進入調整周期。而國家對于房地產的調控也開始顯現效力。綜合各方面因素,短期內經濟預期仍不明朗,預計未來幾個月總體趨勢仍然是緩慢回落。 與會企業均認為,應在密切關注市場的同時,要積極做好應對預案,在企業的資金、產能等各種資源上統籌安排,合理應用;在技術進步、調整產品結構上痛下功夫;充分發揮各自企業特長,形成具有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在日益變化的市場條件下,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