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重”)成功完成搬遷改造是在今年5月底。10月22日和11月2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溫家寶、李長春先后來到武重新廠視察。在裝備一新的車間里,溫家寶總理對工人們說:“從這里,我看到了武重的希望。”
裝備數控化率達95%
武重董事長黃照告訴記者:“武重此次整體搬遷,并不是生產地點的簡單轉移,而是武重裝備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一次涅重生,更是兩化融合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有著50多年歷史的武重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生產裝備的精度系數極低,與產品的高端制造要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與武重產品的市場地位極不相稱。
2005年,在湖北省、武漢市的支持下,武重決策層提出“土地換發展”,以土地級差的形式將武重整體搬遷到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以“零財政”投資支出的方法實現了武重的“再造”。
武重以本著“發展數控重型超重型機床,實施整體搬遷改造”的指導思想規劃建設新廠,總投資20億元,建筑總面積超過18萬平方米,于2007年11月29日正式啟動實施,配備重、大型加工設備62臺(套),高精度進口關鍵把關設備11臺(套),自制設備42臺(套),熱處理設備21臺(套),檢測設備20臺(套),鑄鍛裝備74臺(套)等,裝備數控化率由5%提高到95%。
在硬件升級的同時,武重投入4600萬元建設信息化高速公路,目前,信息終端設備已覆蓋全公司二級單位,ERP的應用從產品設計向生產管理延伸,為建設數字化工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武重總經理彭斯林介紹,武重在新廠搬遷改造中的裝備按照“進口一批、自制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辦法,淘汰低效、高能耗設備,新增以數控設備為主的國內一流重大型關鍵裝備和工藝檢測設備,將90%的老、舊設備換掉,“硬件是國內最好、國際一流的”。
武重新廠80%的設備是大型設備,均為企業自主制造。“一方面自己用,實現了自我武裝;另一方面展示武重牌機床自有技術,將武重機床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真實客觀地展示在世人的眼前。”在自制設備當中,X軸加工長度達42米的定梁雙龍門四銑頭移動鏜銑床和X軸加工長度達57米的定梁雙龍門四銑頭移動鏜銑床等均顯示出武重超強的研發制造能力。
武重新廠還建成了國內一流的部裝恒溫車間和機加恒溫車間,誤差縮小到±1℃;新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熱處理車間:熱處理設備大部分為新購置的國內先進的實用裝備,如9米井式滲碳爐生產線、高中頻淬火機床、等離子氮化爐等,達到了環保高效的效果。
對于搬遷的意義,彭斯林說:“通過‘騰籠換鳥’,武重完成了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重組,進行了內部資源體系流程再造,構建了全新的生產組織模式,形成了新的產業發展布局,實現了企業研發能力、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級。”
此次搬遷的成功標志著武重集團硬件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不單單在國內重型機床生產廠家中處于一流地位,而且也可以同世界著名的機床生產廠家一爭高下。
主導產品完成高檔復合化技術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在得知武重完成搬遷改造后表示:“武重一方面堅持完成手中訂單,一方面進行了搬遷改造,難度可想而知。”他勉勵武重以新廠為起點,增加研發投入,努力開拓市場,加強企業管理,瞄準世界一流重型設備企業,不斷前進。
如此大規模的重型企業搬遷固然是工業史上的一個奇跡,但是武重在搬遷中所埋下結構升級的伏筆才更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在搬遷改造過程中,武重以“摒棄低檔產品、改進完善中檔產品、依托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領域發展的需求積極研制高檔產品”為原則,實現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產品全面技術升級。
該公司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張賀告訴記者,目前,武重主導產品已全部完成了高檔復合化技術的全面技術升級,尤其是超重型機床全部實現了復合化加工,并向高精、高速、多軸聯動、復合化、柔性化、智能化、環保等方向全面發展。
武重每年以銷售收入5%以上比例提取科技研發費用,專門用于新產品的開發、研制、生產和銷售。目前,武重已基本形成了“生產一代,設計一代,研制一代,儲備一代”產品研發的新格局,新產品的研發步入了良性循環。每年武重均有10多種新產品推向市場,產品結構和規格不斷升級。2009年武重自主開發研制的“XKD2755×570-2M型數控定梁雙龍門移動鏜銑床”、“CKX5363×95/160型超重型數控立式車銑復合加工機床”和“FB225A型數控落地銑鏜床”,均是我國核電、水電、風電、艦船、航空航天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領域發展急需的重大技術裝備,涉及到數十項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攻關,目前這三臺重大技術裝備均已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其產品水平均達到了當代國際先進水平。
在極限制造領域,武重通過消化吸收德國先進技術研發的DL250型超重型數控臥式鏜車床,在同類產品中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現已交付并投入使用,已成功為中國二重集團完成了自制的第一根重達550噸的超臨界核電半速轉子加工。其正在研發制造的世界最大規格、最大承重的超重型數控立式銑車復合加工機床(加工直徑28米)、超重型臥式銑車復合加工機床(最大加工直徑6.5米,兩頂尖承重600噸)和超重型數控落地銑鏜床(鏜桿直徑320毫米)等,填補了國內和國際空白,其產品水平均可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參數指標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現在新廠的產能已經基本釋放,武重將成為國內加工設備最先進、規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強的數控重型、超重型機床研發制造基地和國際化加工協作基地,整體實力與世界同類一流企業相媲美。”彭斯林自豪地說。
借助搬遷改造成功實現產品升級的武重開始謀劃國際戰略。“武重制造”已經邁向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去年上半年,阿塞拜疆在全球招標4臺機床。武重集團投標價格不是最低,就勝在“功夫全”:4臺設備有2臺制造水準全國第一,2臺排前3位。對方希望一家全包以方便售后,最終敲定武重。
去年10月中旬,有200多年制造歷史的英國謝菲爾德鍛造國際公司綜合考量,向武重集團購買XK2645型數控龍門移動鏜銑床、FB260型數控落地銑鏜床和CKX5280型數控雙柱立式銑車床。其中,FB260型數控落地銑鏜床是中國制造的超重產品首次出口英國。
2010年8月,由武重集團副總工程師、總質量師、總工藝師張文橋率領的赴英國產品安裝團隊,實施了3臺超大設備的用戶安裝驗收,武重員工精湛的技術和產品受到了謝菲爾德公司的贊賞。
“出口英國,打開了一個向歐美市場出口產品的綠色通道。”黃照表示,以此為契機,武重集團將奮力挺進世界重型機床制造“第一方陣”。
張賀介紹,這些年,武重在海外談訂單,強調“打包出售”:即一次出售多種產品,不需用戶分別訂購,從而保證售后服務的便捷。這樣,與國際同行們相比,武重的產品規格與質量能達到要求,價格有優勢;在國內,門類如武重般齊全者“僅此一家”。
不僅在國內填補空白,還到國際市場亮出品牌。借助成功的搬遷改造,武重已經走上了一條“調結構、轉方式”的快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