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月,我國機械工業的經濟運行速度明顯回落,尤其是利潤增速回落幅度大于產銷,產能擴張過猛,惡性競爭加劇,行業轉型升級已越來越緊迫!”在8月26日由無錫市機械聯合會主辦的“無錫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的一席話,引來在座業內嘉賓的一致認同。 降,成為行業趨勢 “降,正成為機械工業變化趨勢的首要特點。”蔡惟慈不無憂慮地表示,機械行業的工業總產值雖然總量再創新高,但增速逐月回落,更令人揪心的是,在核心技術方面,我們并沒有掌握自主權。 數據顯示,1-7月我國機械行業工業總產值達92388 億元,同比增長 27.08%。而另一方面,與2010年相比,增速卻在逐月回落,由今年1-2月的 29.07%、 回落4.86個百分點,至7月,已擴大到26.43% 、回落7.50個百分點。同時,利潤增速與去年1-11月增長52.74%相比,今年上半年僅為21.94%,大幅回落 30.80 個百分點,回落趨勢明顯大于產銷。常州一家機械制造企業甚至出現了產值增長40%利潤同步下滑40%的無奈局面。 作為江蘇機械工業重鎮的無錫,2010年總產值近5000億元,占江蘇總量的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該市機械工業的答卷同樣不容樂觀。來自無錫機械聯合會統計的數據表明,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16.54%,但利潤總額同比僅增長9.65%,銷售利潤率同期相比更是下降了4.53%。同時,行業的運營成本加大,成本費用快速增加。無錫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WTB)總經理嚴奇告訴記者,下半年的機械行業訂單已明顯減少,從協會取樣的44家企業情況來看,上半年都只是實現了存量發展,銷售和利潤出現雙降乃至虧損的企業就占到26家。 與此同時,“由于國家鼓勵進口先進裝備,機械產品已出現‘進大于出’的新趨勢。高速增長的先進裝備進口擠占了內資企業的訂單。”據統計,上半年,我國重點聯系企業累計訂貨量同比增速逐月回落。1-6月進口1506億美元,同比增長29.25%;出口1498億美元,同比增長26.35%。據蔡惟慈透露,我國機械行業上半年累計進出口已經出現逆差7.76億美元。 轉,如何尋求路徑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升級、轉型就成為決定企業生死的內在戰略需要。” 在嚴奇看來,升級和轉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產品和服務的低端領域向高端發展,是為升級;而改變核心業務,轉變企業經營 、管理模式,是為轉型。升級一般先于轉型,而轉型要么是在原行業內,轉入上、下游的業務,要么是依托核心資源優勢進行跨行業發展”。 他以WTB的升級舉例說明,2000年初,公司以電站汽輪機葉片為主營業務,之后轉向主營核電葉片,再逐步發展到研發和制造燃機壓氣機葉片、航空動機葉片,這個過程就是產品以及工藝技術的不斷升級。而伴隨著產品升級,WTB也隨之劃出了轉型路徑:1998-2004年,從專業配套廠轉變為葉片供應商;2005-2020年,發展成為全球葉片航空鍛件供應商;2021年后,企業則將定位為風險利益共擔戰略供應商。10年來的改革演進,該公司已從當初業內名不見經傳的專業配套廠,發展成為今天全球領先的葉片及航空鍛件供應商。 蔡惟慈對WTB的發展路徑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同時指出,當前機械行業的弊端還在于熱衷征地、蓋廠房、購置加工設備,盲目擴大產能,而對事關創新能力提高的研發試驗條件則投入關注不多。他提出,在“政策轉向”和“需求降溫”的雙重重壓之下,機械企業必須由“加快增長”和“X年翻番”,轉向更為關注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挑戰。“自主創新不能僅僅滿足于研制出個別的高端產品,而要著眼于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并不斷向縱深推進,按重點主機———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遞進層次不斷深化。” 嚴奇對此也深表認同,“軟實力乏力”是中國企業轉型升級中的硬傷,表現在質量意識不強、產品質量不穩定、管理執行力弱等,導致國產高端裝備質量問題頻出。“因此,轉型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我們企業的經驗來看,一般需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能對此急功近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