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我國汽車零部件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內汽車零部件制造成本不斷上升。于是,國際汽車制造商為降低零部件采購成本,紛紛將采購中心從中國向印度轉移。國外車企加大對印度汽車零部件的采購份額,是否意味著在未來10年內中國將失去作為全球汽車零部件采購中心的地位?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國際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采購的零部件以勞動力、原材料密集型及能源消耗高的產品為主,而在這些領域中國的優勢比較明顯,此類零部件的出口仍然會繼續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反觀印度市場購買力不足,充斥印度街頭的是與奧拓相仿的廉價小型車,這些買家大多幾年都不參加檢驗,受此影響零部件維修需求量巨大。在帶來零部件產品數量大大提升的同時,降低了汽車零部件產品的質量。
雖然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與國外零部件巨頭仍有差距,但進步也顯而易見。其中,同步開發能力的提升,是本土零部件企業的亮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眾多合資品牌汽車陸續走進了國門,但它們仍舊裝載著自有的發動機,因為這種核心技術屬于非轉讓范疇。
令人欣喜的是,這些問題在近兩年內正逐步被化解。取得這一突破的正是我們的自主品牌汽車廠家的自主品牌發動機。細數起來,國內50多家車企擁有自己研發發動機技術。由此可見,我國汽車工業的自主創新已經延伸至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領域。新近投產的發動機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正不斷縮小。
奇瑞在2001年就啟動了“奇瑞動力”戰略,并于2005年10月31日發布了中國首個高性能發動機品牌“ACTECO”。上汽集團的發動機研發同樣引人矚目。從第一臺榮威KV6發動機樣機下線,經過逐步提速,上汽在寶山的發動機生產線已形成年產8萬臺系列發動機的能力。發動機的進步使自主品牌汽車廠家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出口也就水到渠成。自主品牌發動機被國外廠商接受,也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的核心技術水平開始與世界看齊。
發動機是汽車各項技術的載體之一,它的出口本身就意味著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我們能在世界著名零部件供應商的零件上賺到附加值的利潤,對于一向被定論為出口產品檔次低、附加值少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而言,也算是一個較大的突破。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發動機能夠率先登陸海外,可以說已經承擔起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重任。
雖然本土零部件廠商取得了進步,但一些關鍵的底盤件、發動機、變速箱的核心零部件,仍然只能依靠進口,比如發動機中的燃油噴射系統。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包括,第一,相關技術人才的缺少,第二則是缺少實驗數據。提升零部件的研發制造能力,除了堅持引進相關技術人才外,還需要依靠政府力量。相關政府機構應該盡快大力推動自主企業技術聯盟,這會對快速有效地積累實驗數據非常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