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中國的利益應在鐵礦石談判中得到體現,“商務部會積極給鋼鐵協會以及鋼企在談判中提供支持,包括必要的貿易手段的支持。”姚堅說。
不過他并未透露具體的貿易手段,“由于日本和韓國鐵礦石價格也沒有談定,所以目前不能明確說具體的政策,但會有政策儲備。”
中國不放棄“政府干預”
這是繼3月15日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克林(Simon Crean)對當前鐵礦石談判表態后,中國政府首次回應鐵礦石談判,同時也是中鋼協首次對礦商具體漲幅要求作出回應。
姚堅說,中國是鋼鐵制成品重要產地,中國鋼企是全球鐵礦石的最大消費國,重要消費方在定價機制中應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利益應在鐵礦石談判中有所體現。
2010年鐵礦石價格談判啟動后,三大礦商的漲幅從20%到50%,再到80%-90%,遠遠超出了中國鋼鐵企業的心理底線,此前,國內一家大型鋼廠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鐵礦石漲價40%以上企業就要虧損。
上半月鐵礦石進口猛增
據稱,3月上旬預定從全球兩大鐵礦石出口國澳大利亞及巴西運往中國的鐵礦石船只,從2月同期的11艘倍增至22艘。3月上半月運往中國的現貨鐵礦石達422萬噸,2月上半月則為239萬噸。
3月6日,新日本制鐵公司、JFE鋼鐵公司等日本鋼鐵廠商和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公司,就今年4月至6月每噸煤炭價格提高到200美元達成協議,年度價首次改為季度價。
對此,有業內人士稱,煤炭與鐵礦石價格體系是一脈相承,2010年的煤炭定價方式轉變,可能預示2010年度鐵礦石也將采取“靈活定價機制”,傳統機制將被打破。
據蘭格鋼鐵研究中心分析師張琳介紹,從鋼鐵企業的連續性生產流程特點,更適于簽訂長期合同為主,因為現貨鐵礦石更加易于波動,尤其在上漲過程中漲幅遠高于長期價。中國礦石的總進口量中只有一半左右的數量納入了長期合同采購的框架,合同價與現貨價長期的價差讓礦業巨頭難以平衡,也使得現貨價成為談判中的焦點,對整個談判非常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