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國裝備制造業以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為重點,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實現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政策推動企穩回升
在《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支持下,我國裝備制造業生產增速溫和上升,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2009年以來,在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積極作用下,我國裝備制造業總體實現平穩較快增長,企穩向好態勢逐步明朗。《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效應已逐步顯現。”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說。
統計數據顯示,在投資拉動和政策推動下,2009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生產增速溫和上升。其中,規模以上裝備工業增加值(含汽車、船舶,下同)增長13.8%,同比回落3.3個百分點;在經歷了頭兩個月5.4%的低速增長之后,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月攀升,從5月份開始連續8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
主要產品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在重點監測的118種主要產品產量中,2009年累計產量增長的產品有76種,占全部上報產品的64.4%,其中以兩位數以上增長的產品有57種,占48.3%。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工程機械產量加速增長,挖掘機、壓實機和混凝土機械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4.1%、21.8%和42.4%;新能源發電設備增勢較強,全年風電設備增長1.7倍,其中12月份增長48.4%。通用設備主要產品中,發動機增長30.1%,其中汽車用發動機增長44.6%;金屬切削機床、金屬成型機床產量分別為58.1萬臺和21.9萬臺,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生產國。
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較快增長。2009年,裝備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7.2%,高于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約7個百分點。從投資構成看,裝備工業改擴建項目的投資增速遠快于新建項目,表明企業更加重視加強技術改造。
產品出口降幅有所收窄。2009年,裝備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13.2%,其中12月同比增長6.3%,實現自2008年12月以來的首次月度正增長。
國產化取得新突破
《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
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母機行業。《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特別是規劃中明確提出的鋼鐵、汽車、石化、船舶、輕工業、紡織、有色金屬、電子信息、國防軍工等產業重點項目的裝備自主化目標,對裝備行業的生產和需求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這些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快了我國裝備制造自主化、國產化步伐。
依托重點工程,裝備自主化取得新進展。據了解,《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的核電設備和依托工程均已按計劃開工建設,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已確定使用國產燃壓機組,建設中的高鐵專線和煤運通道均采購大量的國產高速動車組和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內燃機車,昆明機場采用了國內研制的首臺機場行李和貨物高速分揀系統。2009年,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共啟動194項裝備研究,投入研究經費共計72億元,其中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16.2億元。
通過支撐產業振興重點項目,裝備國產化也取得新突破。據了解,各項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都加大了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如汽車產業重點項目中的一汽發動機自動變速器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質檢車間選用國產裝備達82%;船舶產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中大量采用國產設備,比重超過80%;鋼鐵、石化等產業重點項目也加大了國產設備的選用。國防軍工行業顯著提高了軍工建設項目中設備的國產化率,國產設備的比例已普遍提高到75%以上。
自主創新勢頭喜人
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2009年,以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支撐的裝備制造業不斷進軍關鍵技術領域:年初,沈鼓集團百萬噸乙烯裝置用裂解氣壓縮機組組裝成功;上半年,以內資企業為主生產的風電設備產量同比增長135%;以我為主、自主創新的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自主研制的大型礦用粉磨設備已批量出口世界頂級采礦公司……
“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捷報頻傳,得益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逐步落實。國內市場需求逐步回暖,也為裝備制造業開展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說。
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據統計,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審核通過了地方和中央企業裝備制造類技術改造項目1010項。這些項目涵蓋了高檔數控機床、基礎零部件、能源裝備、鐵路及軌道交通裝備、農用機械等重要領域。
與此同時,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在有效減輕裝備制造企業成本壓力的同時,也為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09年8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對我國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而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據統計,全年共有167家地方和中央裝備制造企業提出免稅申請,經審查其中112家企業初步獲得認可,涉及進口金額約121億元。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部分行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的產業集群正在加快發展,企業兼并重組穩步推進。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一直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但由于發展模式偏于粗放,存在著缺少核心技術和國際品牌、基礎配套能力薄弱、產業集中度低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更凸顯了裝備制造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必要性。2009年,隨著《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逐步落實,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
部分行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據對機床行業162家重點企業的統計,2009年金切機床產量同比下降了13.6%,但產值數控化率同比提高了3.4個百分點,達到52%,數控金切機床產值也不減反增。
在產業聚集方面,除早已知名的溫州低壓電器、寧波的微小型軸承等產業集群外,山東滕州的中小機床、河南長垣的起重機械、吉林四平的換熱器等新的產業集群正在加快發展。
企業兼并重組穩步推進。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下,裝備制造業一批企業加快兼并重組步伐。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中國一拖并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齊齊哈爾二機床、哈量集團,山東濰柴、山工集團、山汽集團聯合重組成立山東重工集團,陜西鼓風機集團并購上海鼓風機廠60%股權等,企業實現了強強聯合,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大型企業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