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計算機技術是21世紀現代化水平最高體現的話,那機器人是繼計算機之后全面拓展人的智力和體力的新一代生產工具。在工業化如此發達的今天,誕生在制造業中的工業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現在,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制造業升級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不僅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還可以節約勞動力,減少勞動風險。“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真正使用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基本上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向自主開發的轉變。”中國自動化領域的資深專家孫柏林研究員表示。
新秀崛起
2009年1月10日,在“2009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產品展覽會”上,一款6自由度工業機器人(CCR-RB8A)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其獨特之處是該型號工業機器人裝備了視覺系統,使其具備了視覺感知功能,從而可以獲取環境的二維圖像,經視覺處理器分析處理后識別物體,進行精確定位。
這臺機器人的視覺系統由成都廣泰數控有限公司與四川大學共同研制。早在2007年,廣泰數控就成功地研制出6自由度垂直多關節工業機器人GREAT-RB6B,成為中國唯一一家具有工業機器人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此前不久,廣州數控RB08搬運機器人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機械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上亮相。這款機器人身兼搬運和焊接兩大功能,而且至少節約兩個勞動力,機器手臂還能夠代替人工進行電子設備的裝配和制造。廣州數控計劃在2009年生產和銷售1000臺,價格將比國外便宜三成以上。
這些“新秀”的涉足,突破了以往機器人參展企業僅面向教育和處于實驗開發中的機器人,開始從純技術層面向市場化方向邁進。
“如果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工業機器人的瓶頸可能還是材料、電機、關鍵部件等問題。”我國機器人領域著名學者孫增圻教授認為,“產業的發展要有市場,如何模塊化、標準化,降低成本讓更多的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成了關鍵問題。”
國家863機器人技術課題自立項以來一直重視機器人技術在產業中的推廣和應用,針對以上問題通過推進機器人技術以提升傳統產業。“現在,國內機器人在視覺技術和模式識別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突破進展。”孫柏林研究員表示。
多重難關需要攻克
“目前,在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中,存在研究基礎技術多,研究應用技術少,研究整機多,研究關鍵部件少等現象”,孫增圻教授告訴記者,“因此其成果和產品出現了原型樣機多,實際應用少,引進國外機器人多,引用國產機器人少等現象。”
雖然經過“七五”、“九五”和863攻關計劃的支持,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現已取得較大進展,市場也漸趨成熟,但真正能用在生產上的還是國外產品比較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比較晚,中國目前還缺乏整體核心技術的突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則很少,另外國內機器人的價格優勢也不是很大。”孫增圻教授表示。
正如孫教授所講的那樣,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要獲得發展就需要解決機器人的關鍵共性、高附加值基礎部件等國產化問題。現在,一批企業和研究機構相結合,開始加強機器人技術中間件和機器人技術與信息等前沿技術結合的研究,應用機器人技術對傳統的機械裝備產品進行升級改造,開發出新型的機器人智能裝備。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在一些關鍵領域開展攻關,其中包括,面向機床制造業的高精度、智能化、復合化工作母機及關鍵功能部件。
只有將機器人技術和需求結合起來,才會不斷誕生各種特殊功能的專業機器人或智能機器,現已有采礦機器人、核工業機器人、食品工業機器人等各種類型,發展重點開始向危險惡劣環境機器人、醫用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方向轉移,趨向于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現已實現特種機器人的跨越式發展,推進了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系列化及工程應用,并成功將機器人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直接為國民經濟服務。”孫柏林研究員認為。
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現如今,工業機器人成了工業自動化的代名詞,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生產中采用了工業機器人,而市場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因為已有部分國產機器人已經與國外的技術水平相當,有專家呼吁企業采購機器人時不要盲目進口,立足國產。
政府也開始使用各種辦法加大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市場中占據的份額,并提供優惠措施鼓勵更多企業使用機器人及技術以提升技術水平。從2009年1月1日起,國家把工業機器人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7%,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國內廠家所生產的工業機器人有超過一半是提供給汽車行業的,由此可見汽車行業依然是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最重要、最傳統的應用行業,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汽車工業的發展是近幾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增長的原動力之一。
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工廠,在生產國產克萊斯勒300C中,就使用了焊接機器人、夾具自動抓拾機器人、組合機器人、工件搬運機器人等6種不同功能機器人,自動化率達到70%。除了汽車行業,還有塑料澆鑄、材料處理、機械制造等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大。
當前,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制造業處于低谷,中國的裝備工業開始面臨著與國際接軌的重任,國產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或許找到了自己迅速發展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