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價格暴跌,一時間似乎所有能源相關產品價格都受到影響。不過,在對油價多高才合理的討論聲中,天然氣價格卻“一枝獨秀”,叫漲聲不斷。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天然氣價格與國際價格相比較低,加之我國天然氣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下游的強勁需求將帶動天然氣整條產業鏈樂觀前景。 供需矛盾漸顯 與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相比,天然氣的優勢很明顯——非常清潔,儲量豐富,熱效值也比較高;與風能、核能、水能等新能源相比,天然氣的優勢在于儲量豐富,采集后便于大規模輸送和應用,熱效值高,除了發電還有更廣泛的用途,對傳統能源的替代性更明顯。 業內人士指出,天然氣在發電、民用、交通運輸、化工等方面都有著對傳統能源良好的替代性,并且更清潔,已經成為國內能源發展的“重頭戲”。 國家《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國內天然氣產量達到920億立方米,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5.3%。2007年該比重為3.9%。全球范圍內,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24%。中石油預計到2010年,內地城市管道燃氣需求將超過300億立方米,到2015年將超過600億立方米。 業內人士指出,天然氣產業的特點是“下游帶動上游”,下游需求局面打開,促使上游勘探開發和管道建設不斷發展。 中國天然氣下游需求近年迅猛增長,帶動石油公司在上游的勘探開發投入越來越大。《中國能源發展報告》預計,未來十多年里中國天然氣需求將呈爆炸式增長,平均增速達11%-13%,預計到2010年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1000億方,產量約800億方,缺口將達到200億方以上;到2020年天然氣需求量將超過2000億方,缺口將達1000億方。 這種速度令人驚嘆。事實上,原本預計2010年才達到120億方的西氣東輸管道,在2006年就開始實施“增輸工程”,投資50億元,輸量從120億方提高到170億方。中石油已經與中亞國家簽署協議,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上游氣源來自土庫曼斯坦。此外,還有川氣東送、東海氣、南海氣、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等,氣源在不斷增加。 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整個天然氣市場仍面臨許多問題,比如政府干預過多,價格不夠市場化,監管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下游城市配氣競爭無序,上下游沒有一體化發展規劃等。 不過,中信證券研究員殷孝東仍然認為天然氣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上游勘探和生產公司可通過深入勘探及收購等方式提高資源儲量,提高競爭力;中下游公司可以增加管道項目建設提高輸送能力,并享受需求增長帶來的量的增長,特別是中游長輸管道可進一步向下游延伸;下游輸配行業存在整合機會,提高市場集中度存在空間。 勘探開發、管道收益可觀 毫無疑問,在天然氣產業鏈中,上游的勘探開發是收益最高的環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幾乎獨享了該收益,申能股份(600642)也擁有東海天然氣資源。 中石油財務總監周明春表示,天然氣業務已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去年中石油的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約125億元,同比增長39%。 由于我國天然氣主產區集中于新疆、內蒙古、四川等西部地區,而對天然氣需求量最大的地區則集中于中部和東部城市,鑒于天然氣自身特點,管道輸送是長距離輸送最經濟的方式。除了管輸外,天然氣還可以處理成液化天然氣(LNG)、壓縮天然氣(CNG)等,以公路方式運輸。但由于液化和壓縮在處理和運輸過程中也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一般應用于用氣量較小的地區或管道無法到達的地區,以及用氣緊張的大城市。 不過,長距離管道運輸也造成國內天然氣門市價格構成比例與國外有很大區別,因為管輸費用大約占到終端價格的30%。 在長輸管道行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若干省域天然氣企業共存。中石油占據管網中大部分份額,西氣東輸一線、陜京線、忠武線、澀寧蘭線等已經投入運營,西氣東輸二線明年將西段投產,2011年全線通氣;中石化有“川氣東送”;中海油也計劃建沿海天然氣網。除了三大公司外,陜天然氣(002267)和許多民營資本也在做區域性管網建設。 “對于管道公司來說,開始運行后完全可以高枕無憂地養老了。”天然氣行業一位業內人士笑言。原因正是因為只要簽訂了氣源和下游用戶的幾十年合約,輸氣管網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具有自然壟斷性,因此收益非常穩定。 民營逐鹿城市配氣 天然氣下游城市配氣領域,是產業鏈上競爭比較激烈的環節,民營資本已經不滿足于當地的城市配氣,試圖在全國范圍內的城市跑馬圈地,而專注于上游勘探開發和管道建設的中國石油,也試圖將觸角伸向該領域,城市配氣的發展潛力可見一斑。 目前國內較大的城市配氣公司主要有新奧燃氣、中華煤氣等民營公司,這些公司的版圖已經覆蓋到全國范圍的大中城市。不過,在更多的城市占領該市場的是一批區域性的規模較小的民營公司。 海通證券研究員朱胤表示:“天然氣下游分銷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售氣收入,這部分比較低;二是初裝費,這部分比較高,而且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可以直接計入當年收入。”他指出,現在下游分銷存在的問題是一些公司前期投入較大,因此負債率較高,一旦擴張過度,存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而平安證券研究員 殷孝東也指出,由于下游輸配價格也受政府管制,燃氣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對穩定,但經營成本高于中游的管道公司,因此實際盈利水平比上游勘探和中游管道公司要低。 中石油分羹城市配氣 作為天然氣的供應者,中石油的加入勢必改變城市配氣的市場格局,市場指責其可能因擁有資源而形成壟斷。 隨著天然氣上游的勘探開發業務規模的擴大和成熟,多個大氣田的發現,以及多條長距離管道的鋪設,占有國內天然氣上游76%資源的中石油開始進軍下游的城市配氣領域。其實,在中石油發展天然氣業務的初期,公司的指導思想是抓住天然氣上游勘探開發的主業,將工作重點放在上游“找氣”,因此中石油只在少數幾個大城市有配氣業務。 “首先,公司現在發展城市配氣面臨很好的機遇,很多城市特別是在天然氣管道經過的中級城市,愿意接納我們的氣;其次,我們的上游氣源充足。”中石油人士說。 今年8月中石油重組了原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燃氣投資有限公司、中國華油集團公司燃氣事業部和中油燃氣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昆侖燃氣公司。 中石油與甘肅省政府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包攬甘肅省14個市、州駐在地的城市燃氣市場。中石油也已“收編”河北涿州等市燃氣市場,今年2月與石家莊市簽訂《合作開展城市燃氣業務框架協議》。昆侖燃氣公司還與云投集團、昆明煤氣集團、云南長安公司等3家公司簽訂了《昆明市天然氣利用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并組建昆明昆侖燃氣公司,昆侖燃氣控股51%。 除了直接與地方政府聯手外,中石油8月底還以75.92億港元對價收購母公司所持中油香港(0135.HK)51.89%股權,公司副董事長、總裁周吉平稱,該收購有助于拓展城市管道燃氣以及CNG業務,提升盈利水平。 一位中石油人士對記者表示,民營資本盈利模式靈活,協調成本較低,在城市配氣領域具有很大優勢;而中石油的優勢則在于長距離管輸,大規模投資規劃等,落實到具體城市的終端配氣方面,協調成本相對比較高。因此,中石油很可能較多考慮與地方政府或民營資本聯手做終端配氣,而非一定要100%獨資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