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造船能力不斷發展、船舶需求不斷變化的形勢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防科工委近日提出了我國船舶工業中長期產品發展重點。另據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國防科工委正在編制船舶配套業的發展規劃,并將于年內出臺。 2000年我國造船產量為500萬噸,2005年提高到1200萬噸以上。而按照《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10年,我國造船產量將達到2300萬~2500萬噸。對于這種產量翻番的發展速度是否存在過熱,會否造成船舶業泡沫的擔憂,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能力不會過剩。原因在于現在我國正在著力提升船舶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配套業發展,提高生產效率。這些措施就是要提升船舶工業整體素質。如果《規劃》設定的目標實現,就不會出現泡沫。 《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造船業受船舶配套瓶頸制約的問題會更加突出。對此,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有關部門將盡快完成船舶配套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在加快船舶配套業發展的同時,著眼配套產業發展的本土化。 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發展船舶配套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支持優勢產品,著力突破瓶頸環節,逐步培育自主研發能力。要以開(轉載中國鍛壓網)放的思路,積極引導外資和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快建設船舶配套園區,打造配套生產基地。到2010年,在船舶配套方面,我國主流船型平均本土化率將由目前的46%提高到60%,散貨船將達到70%以上,船舶主、輔機制造技術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負責人指出,當前國際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世界造船中心加速向我國轉移,而憑借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交匯的地緣優勢,目前我國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世界造船業投資轉移的集聚區。可以預見,國際國內市場將在相當長的時期持續興旺,而我國海洋開發戰略的加快實施,將使國內船舶工業面臨巨大發展空間。 閱讀延伸:船舶工業中長期產品發展重點 重點提高大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主力船舶的市場份額,逐步實現標準化、系列化、品牌化,使之成為我國船舶工業的主導產品。 依托國內重點需求,瞄準國內外兩個市場,發展液化天然氣(LNG)船、高速大型集裝箱船、滾裝船以及豪華旅游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 配合海洋資源開發,提高資源勘探等方面海洋工程裝備研制水平,向深水化、大型化和系統化方向發展;增強海洋調查監測和海洋執法管理等裝備研制能力。 大力發展救助打撈裝備、遠洋漁船、大型工程船和個性化游艇等產品。 有規劃、有重點地支持船用設備發展,提高船用(轉載中國鍛壓網)設備生產本土化水平。優先發展船用動力裝置、甲板機械等已具備一定基礎和優勢的產品,打造國際品牌;大力發展低速柴油機曲軸、船用大型鑄鍛件、鍋爐、發電機組等產品;促進機艙、裝卸和觀通導航等自動化系統產品的本土化生產。 協同相關行業發展船用鋼材、焊材、涂料、電纜等相關產品。其中,鋼鐵工業要提高船用鋼材國內自給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