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区二区视频,黄色不卡一区,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十二五”我國農機化發展態勢分析

  • 2011-4-2 13:26:29
  • 來源:金光農業網
  • 點擊次數:
      日前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十二五”規劃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在這大好形勢下,我們有必要結合“十二五”規劃分析當前及今后農機化的發展態勢。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加速期,“十二五”仍然是農機化發展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持續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十二五”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實現宏偉目標的關鍵時期,是農機化中級階段發展進程中的矛盾凸顯期。重要特點是快速成長與發展轉型交融,既要加快發展,又要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既要發展速度快,又要發展質量高、效益好。在加快發展時,不得不承受轉型的陣痛,機遇空前好,難度空前大。在貫徹落實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農機化實踐中,總體發展態勢可以概括為四新:新基礎、新環境、新起點、新格局。

  1. 新基礎 “十一五”期間,中央作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戰略部署,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加大了,我國農業生產要素發生了一增二減的巨大變化:增機、減人、減役畜。

  農業生產的新基礎表現為現代物質技術基礎大大增強了,傳統元素減退了。從2005年到2010年,我國農機總動力約增加2.35億千瓦,達9.2億千瓦;農業機械原值約增加2500多億元,達6450多億元;每公頃播種面積農機動力約增加1.4千瓦,達5.8千瓦;每公頃播種面積農機原值約增加1530元,達4000多元。在此期間,農村擁有的大中型拖拉機由140萬臺增加到384萬多臺,小型拖拉機由1540萬臺增加到1780萬臺,聯合收獲機由47.7萬臺增加到97萬多臺。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減少了5200多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減少的同時,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在增多,2010年比2005年約增加1100萬人,達5270多萬人。這是一支新型農民大軍,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由12%提高到18%,傳統農民減少了,掌握現代生產工具進行生產的新型農民增多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大大提高了。與此同時,百戶農村居民擁有役畜由近30頭減少到不到25頭,減少5頭多。有些先進地區已進入役畜完全退出農業生產領域的無役畜時代。小麥主產區機械收獲取代了人工收割,農民家庭已不再備用鐮刀。我國農業已建立起以現代物質技術要素為主要支撐的新基礎,現代物質技術要素的比重和作用大大增強,對傳統人畜力的依賴程度大大減弱。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提出“明天我們靠什么種田”的問題,發出“現代農業不靠386199部隊”的強烈呼聲,都說明農業發展已經離不開農機化了。這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堅實的農業新基礎,是“十二五”農機化勢必加快發展的強有力保障。

  2. 新環境 “十二五”我國農機化發展環境將越來越好,但發展難度也越來越大。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對農機化的需求和支持力度將持續增大,實現穩定增長。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上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十二五”規劃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年均7%,仍居世界發展前列。“十一五”末中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十二五”人均GDP將在4000美元到近7000美元區間運行,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先進地區人均GDP已在1萬美元以上,進入高收入水平俱樂部。“十二五”規劃要求在經濟年均增長7%的同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超過7%。兩個同步首次寫入國家發展規劃,對發展質量要求更高了,對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要求更迫切了。農業機械化要為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新需求,提供物質技術支撐。既要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又要提高品質,增強多樣性,還要促進農民增收,而且對促增收的要求越來越高。2010年,國家財政收入已達8.3萬億元,支農能力大大增強。中央財政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155億元,還增設了深松等作業補貼資金,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購機與支持用機結合,財政支農在向組合配套支持推進,這是新的進展。“十二五”財政實力將進一步增強,可以為支持農機化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財政支持保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六章扶持措施的四條法規,根據中央一號文件要“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的精神,及《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十二五”對農機化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除財政支持外,金融信貸支持也將取得新進展,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規、政策將更加健全完善,發展環境趨向更好。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度加大,對農機化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對保障農機有效供給的要求更高。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變化分析,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二五”期間將降至10%以下,“十二五”末降到8%左右。比重下降,意味著支撐能力增強。即農業基礎對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支撐能力在增強。國民經濟對統籌城鄉發展,增強現代農業基礎的要求也更為迫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和力度都將日益增大;“十二五”期間,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將由目前的2.87億人逐漸降至2.4億左右,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將由37%左右降到30%以下。如果“十二五”末降到28%左右,則為2020年降到20%左右打下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隨著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的力度加大,農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機手培訓等陽光工程深入開展,會操作使用和經營管理現代農業裝備的新型農民會大量增加,到“十二五”末,農機大軍可能發展到6000萬人左右,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約為25%。也就是說,“十二五”末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中,將有1/4是農機人。中國農業的面貌將大為改觀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鄉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城鎮化率將實現突破50%的歷史性轉折。也就是說,城鎮人口大于鄉村人口的歷史巨變將在“十二五”期間發生,“十二五”末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2%左右,城鎮人口將超過7億,年均增加約1500萬人。這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結構,對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發展生態農業,高效循環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農業機械化要為城鎮人口超過50%以后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要求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撐。

  總之,“十二五”期間農機化的發展環境會更好,發展難度會更大。農機化要在發展中進行調整,在調整中推進發展。農機戰線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特點,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在前進中堅定必勝信心,善于把握機遇,勇于面對困難挑戰,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創造性開展工作,化解矛盾問題,開創農機化發展的新局面。

  3. 新起點 “十二五”農機化發展的新起點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大于50%的起點上向前發展;二是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在1.4萬元/人的起點上向前發展。

  201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50%,達52%,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有史以來機械化生產方式大于傳統生產方式的歷史轉折,我國農業生產的變革進入了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新時代。在這個新起點上,“十二五”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在大于50%至60%的區間發展。預期年均提高幅度2%,為國民經濟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提供有力支撐。“十二五”是我國農機化中級階段發展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如果把中級階段劃分為40%-50%、50%-60%、60%-70%三個發展時期,“十二五”正是50%-60%這個關鍵時期。如果“十二五”末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左右,則為2020年達到70%以上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為保障中級階段歷史使命的勝利完成,并向高級階段發展做出歷史貢獻。

  2010年,我國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達1.4萬元/人,成為歷史最高點。這樣的勞動生產率保障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9元。在這個新起點上,“十二五”要求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幅大于7%,才能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超過7%。也就是說,“十二五”末我國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應達到2萬元/人以上,這必須通過增機、減人,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農機化必須為此做出貢獻。農機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民增收又成為加快農機化發展的重要經濟社會條件。與此同時,還要求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逐漸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十二五”期間,要使城鄉統籌,和諧發展,調整結構,轉變方式,農民增收,良性互動的發展關系,達到一個新高度,實現一個新境界。

  必須注意的是,由于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起點有所不同。例如,目前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大于70%的已有3個省,處于40%-70%區間的有16個省,小于40%的還有12個省;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大于2萬元/人的已有4個省,在1萬-2萬元/人區間的有16個省,小于1萬元/人的還有11省。在發展中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政策措施上也可有區別,有重點,有傾斜,努力促進區域良性互動,互促共進,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 新格局 新格局是在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解決結構性矛盾、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中逐漸形成的。新格局反映出發展中的新變化。有些變化在“十二五”前已經開始,發展到“十二五”逐漸形成規模與氣候,顯示出力度和趨勢,呈現出中級階段發展變化的明顯特征。在新格局的“新”中,既蘊含著繼承性,又凸顯出成長性和變革性,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式已經取得主導地位,農機化發展和管理已經走上法治軌道的新形勢下,“十二五”農機化發展的新格局可概括為:攻糧拓經、由原進山、種養互補、田設結合、造用互促、模式創新。

  攻糧拓經,是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仍然是發展的基本點和主攻重點。“十二五”在繼續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要統籌兼顧向推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開拓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是新階段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新增長點。形成糧經協調發展新格局,既保糧食安全,又促地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由原進山,指農業機械化發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推進,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種養互補,指推進種植業機械化與推進養殖業機械化實現優勢互補,形成種養業協調發展新格局;田設結合,指推進大田農業機械化與推進設施農業裝備技術現代化結合,形成資源高效、安全利用,結構優化調整,效益大幅提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的發展新格局;造用互促,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形成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良性互動、互促共進的新格局;模式創新,指在深化改革開放,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的進程中,創新發展(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機制創新、路徑創新、人才培育創新、服務創新)成為推進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發展主流,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機化發展模式,形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新格局。

  總體來說,“十二五”形成農機化發展的新格局有其客觀規律性和必然性,也凝聚著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農機人奮力拼搏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結晶,反映出中級階段農機作業由環節化向生產全程機械化轉變,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的系統性、成套性轉型特征,反映出中級階段農機化領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種植業向養殖業,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全面發展,農機化區域由平原向丘陵山區發展,農機化舉措由重點推進向重點推進與全面推進結合的擴展性轉型特征。反映出農機化技術由低級向中高級轉變,高檔農機產品由對外依賴度大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有效供給能力,逐漸減少對外依賴轉變的新特征。目前我國農機化發展已進入中級階段中期,先進地區已向高級階段邁進。發展態勢是好的,“十二五”有許多事情要做。農機人要用新擔當回報人民的新期待。21世紀世界農機化發展的重點已向亞洲、拉丁美洲轉移,中國已成為世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亮點。

相關內容

站內資訊搜索
淄博桑德
圖片播報 更多>>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站點地圖 - 隱私策略 - 用戶協議 - 法律聲明 - 推廣服務
京ICP備05075268號 版權所有(C) 2011 中國鍛壓協會
E-mail:info@chinaforge.org.cn    URL:www.fuyihb.com www.metalform.cn 客戶服務熱線:010-53056669 傳真:010-53056644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北清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博雅C座10層 郵編:102206
語辰會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梁县| 眉山市| 鄂尔多斯市| 承德市| 伊宁县| 尉犁县| 日喀则市| 德保县| 莱州市| 万安县| 嫩江县| 三明市| 乐昌市| 朝阳县| 龙南县| 新化县| 新和县| 南宁市| 荥阳市| 岳阳市| 三亚市| 平江县| 夹江县| 牡丹江市| 兴隆县| 娄烦县| 古交市| 嘉黎县| 北碚区| 通道| 奈曼旗| 会昌县| 衡阳市| 麦盖提县| 江西省| 黑龙江省| 宁国市| 阿鲁科尔沁旗| 礼泉县| 应城市|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