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推動下,長江沿岸的造船業出乎意料地興旺起來。 如果從南京坐船順江而下,經過揚州、泰州、南通,直至長江口,可以發現涇渭分明的南北兩岸:南岸是以大片工廠區帶動的港區碼頭龍門吊林立,北岸則是以門吊為主的船廠一字排開。 這是長江的一段黃金水道。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1-10月,江蘇全省造船完工量為418艘1786.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6.9%,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4.4%,占全國份額的35.1%,已是無可爭議的“中國第一造船大省”。 政府推動 江蘇造船業能快速發展,得益于當地政府的重視和造船企業自身的努力。 早在2003年2月,在江蘇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江蘇省人大代表董師潤等10位代表提出了“大力發展江蘇船舶工業的議案”。他們在議案中分析了國際和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形勢,闡述了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目標的意義和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很快,江蘇省國防科工辦制定了《江蘇省沿江造船產業發展規劃》(草案),明確了發展江蘇船舶工業的指導思想、目標、產業布局和技術及產品發展方向。江蘇省政府在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中,也將船舶制造業列為沿江開發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強有力的政府領導機構,為江蘇船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在江蘇,從省到轄區內相關市(區)都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船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辦公室,具體負責船舶產業推進工作,建立聯合辦公和長效溝通機制。其次,江蘇省在發展船舶工業的決策上,用好用活了國家產業政策,發改委、工辦等部門創造性工作,把所有審批都在省內解決。 融資模式 造船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融資問題往往是船舶工業發展的瓶頸。融資難又該如何解困?除了企業自身通過上市,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之外,2007年江蘇率先在全國探索建造中的船舶抵押融資模式,首次明確提出船舶所有人可以將建造中的船舶作為擔保物抵押給抵押權人進行融資。 融資瓶頸的突破,大大加快了造船企業生產經營、做大做強的步伐。據介紹,江蘇省現有造修船企業1100多家,基本由6大運作模式構成,已初步形成能夠發揮特色優勢的多元發展模式: 一是國有獨資型,如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牢牢占據著中船、中遠等大型國企市場;二是中外合資型,如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國外資金、管理、技術和產品銷售網絡;三是航運依托型,如中國海運、中國長江航運、法國波邦等一批國內外大型航運企業,先后以資產為紐帶,通過投資、兼并與合作方式等組建中海工業(江蘇)有限公司、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蘇金陵船舶公司;四是外貿依托型,以大型外貿公司助推船企發展;五是民營資本型,以充裕的民間資本和靈活的管理體制壯大了造修船業;六是資本運作型,如靖江新東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通過上市融資壯大了企業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