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傍晚6時,天色暗下來,路燈開始透出微黃的光。而位于武漢東湖高新區佛祖嶺工業園的武重廠區銑床車間內,卻燈火通明,車間正中1臺6米高的大設備上,3名青工正在忙碌著,機臺下還有幾名年輕員工“圍觀”。 這是武重正在試制的一個新產品銑床復合加工中心,操作臺上,有3年鉗工經驗的付洋談起新設備如數家珍:“它高6米、長18米、承重10噸,是我們廠開發的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這臺設備可以干5臺傳統銑床的活,效率極高。它可以一次完成銑、鉆等十八般武藝,‘毛坯放進去,精裝拉出來’。” 據悉,搬遷到現代化的新廠后,武重在超大超重極限數控機床制造領域有了更多施展空間,更強調自主開發。新試制的銑床最適合加工船舶柴油機曲軸,曲軸是船舶發動機的“心臟”,有助于船舶性能的提升。由于市場需求量高,新的銑床一旦推出可填補國產空白,向國際品牌發起沖擊。 由于是制造的第一臺設備,設計與制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線操作工們對圖紙上的設計提出了許多適應性修改意見。比如設備的控制系統,使用日本技術一般能控制3個軸連續加工,但新設備是4軸聯動,控制更復雜,許多編程參數要修正,否則加工的零件要廢掉。這些基礎參數,就由“付洋”們從實踐中向設計部門提出修改建議。 |